资本市场正在努力求解一道央企重组“化学题”——“两大化工元素紧密融合,且合计涵盖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请问,在元素自身活性强大、政策环境充分、资本市场作为介质加入的情况下,该化学反应能够释放多少能量?”

3月31日,国资委披露,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新设公司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合并简称“两化”)整体划入新公司。这意味着一家资产过万亿元的央企呼之欲出。昨日,“两化”旗下12家A股上市公司同步披露了上述消息。

这是资本市场乃至国资系统近期尤为重视的一次“化学反应”,其“合成目标”被投资者充满期待的称为“中国神化”。笔者注意到,新公司业务范围并不是“两化”产业分布的“1+1”,而是进行了结构优化,并特别对科研创新“加杠杆”,进一步明确定位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八大业务领域,十分契合“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政策导向。此外,结合资本市场“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表态来看,资本市场对于支持两家央企“合体”,乃至对于未来更多国资、央企的产业结构优化和深入整合,均有望发挥枢纽力量。

一方面,从2014年的“两车合并”到如今推进“两化合体”,央企整合并不是模式复制,而是迭代升级。而且,“十四五”时期,央企整合更强调产业布局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应该说,“做好装备制造、船舶、化工等领域的企业战略性重组”早已在国资委的工作规划中,国资委从2019年以来也对此多次表态,乃至推进落实。但是,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关键领域央企重组的内涵也进一步深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本配置,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

本次“两化合体”显然并不仅是对于传统行业的结构优化,目标公司的重点业务之一是“生命科学”,而“生命科学”被“十四五规划”部署于“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的篇目中,其战略性和前瞻性鲜明。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近日撰文表示,“十四五”时期做好国资央企工作的主要目标包括,“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比重大幅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基础保障作用全面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来说,此次“两化合体”是一次对此的深层次探索,并为央企后续整合积累核心经验和数据。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与国资改革一直是相向而行、相伴而行。“两化合体”的战略目标,其实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目标和服务目标“不谋而合”。因此,资本市场对于央企推进重组大有可为,也必有可为。

我国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本市场在要素流转中具有枢纽特征,自然也有助于推进央企整合目标的落地。例如,资本市场强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并将其放在突出位置,这对于“两化合体”后的产业升级转型,具备强大的支撑和撬动潜能。

同时,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特征,有助于实现对于央企重组的“价值再发现”。对于本次“两化合体”,资本市场就已经在第一时间做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4月1日,中化国际与克劳斯股价均以涨停报收,其余相关A股公司股价也大多取得不同程度的上涨。

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资本市场与国资央企的“亲密度”。根据国资委此前披露的数据,各级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超过了1000家,约占A股市场的26%左右,市值约32%左右。此外,央企有近七成的资产注入了上市公司,近九成的利润来源于上市公司。

坦率地说,“两化合体”后,如何进一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科技创新合力、战略安全合力,还需要在实践中持续探索,也需要以合理的时间换取更大的空间。不过,笔者认为,可以预期的是,“两化合体”将优化业务布局、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资本市场几乎可以对此提供全流程服务;同时,相关上市公司可以借助股东重组带来的公司治理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整合、经营能效提升等“综合溢价”,为资本市场创造更大价值,从而将央企重组效能进一步发挥,增加投资者的财富获得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