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提请会议审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创新”是核心关键词。支持研发尤其是支持基础研究、支持企业研发的态度和措施都非常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网民表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创新制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只有完善创新制度体系,才能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充足资金和资源的作用。因此,需深化科学创新体制改革,最大限度盘活资源,激发创新潜能,进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强大支撑。

网民“龙之朱”认为,以往僵化的体制要改革,固化的利益格局要打破,束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藩篱,也要彻底清除。只有克服了这些短板和弱项,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并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供给能力。关键是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释放高校、机构、企业、人才的创新活力。

有网民指出,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还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学配置科技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加快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新路子,强化科技、产业等部门协同。

网民“王海燕”表示,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未来究竟在哪些领域有望取得突破,取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化和布局,如果能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盘活优质科技资源,把新型科研组织模式落地,可能会“多点开花”。

推荐内容